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66篇
  免费   8376篇
  国内免费   11637篇
测绘学   5023篇
大气科学   5413篇
地球物理   7705篇
地质学   22830篇
海洋学   5725篇
天文学   826篇
综合类   3293篇
自然地理   5364篇
  2024年   191篇
  2023年   819篇
  2022年   2045篇
  2021年   2525篇
  2020年   2053篇
  2019年   2262篇
  2018年   2318篇
  2017年   2161篇
  2016年   2242篇
  2015年   2438篇
  2014年   2459篇
  2013年   2833篇
  2012年   3049篇
  2011年   2959篇
  2010年   2935篇
  2009年   2740篇
  2008年   2713篇
  2007年   2423篇
  2006年   2334篇
  2005年   1971篇
  2004年   1482篇
  2003年   1119篇
  2002年   1136篇
  2001年   1095篇
  2000年   985篇
  1999年   883篇
  1998年   589篇
  1997年   514篇
  1996年   500篇
  1995年   379篇
  1994年   373篇
  1993年   320篇
  1992年   303篇
  1991年   186篇
  1990年   166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58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1篇
  1958年   11篇
  1957年   14篇
  1954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通过研究分析盐渍土及改变盐渍含量对分散性试验的影响,认为土块试验、针孔试验对受高钠离子影响的盐渍土分散性评价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新疆土料石膏发育,环境水中Ca2+离子丰富,分散性评价最好在工程实际情况下进行。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具体实例,研究了新疆氯盐渍、硫酸盐渍土对针孔试验的影响,认为氯盐渍土因其胶结作用,随着盐量的增加,土样孔径大小、流量变化不大。硫酸盐渍土因其膨胀性,随着盐量的增加,土样孔径、流量减小,对土样的冲蚀破坏作用而不相同。  相似文献   
993.
洪家渡水电站左坝肩高边坡稳定及加固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左坝肩高边坡开挖高度310 m,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左坝肩高边坡施工期岩体应力应变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现场变形观测资料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从而对左坝肩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994.
宜兴抽水蓄能电站试验洞的反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结合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试验洞量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成层各向异性岩体中洞室工程问题的反分析方法。采用分层均质模型进行反分析计算。计算区域的各层岩层均被分别视为均质各向同性体,初始地应力假设呈线性分布。有限元分析中,对倾斜成层的岩层、软弱夹层及断层节理等分别划分了单元,据以模拟成层岩体的各向异性特征。为使计算过程简化,对离洞室较远的岩层拟按地质资料对材料特性参数赋值,反分析计算的目标未知数为初始地应力和试验洞相邻围岩的弹性模量。结果表明,与工程实践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回归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叙述了应用有限元方法和回归分析理论,依据实际应力观测资料,结合中国大陆构造地质资料反演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成果。计算中考虑了地壳结构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非均匀性和现今活动断层的影响,采用接触分析方法模拟了板块边界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与实际观测结果是一致的:(1) 在中国大陆现今水平最大主压应力轴走向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2) 在中国大陆现今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总体表现为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3) 中国大陆东南的台湾海峡区域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有局部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6.
选用平板荷载试验、轻便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三种测试手段,对潭邵公路软土地基承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N10与Cu的回归方程,且其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表明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以Cu-fk关系为桥梁,推导出N10-fk的关系表达式,该公式同时考虑了埋置深度对承载力的影响。该研究为湖南地区同类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7.
根据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发现的多处湖岸阶地和高位湖相沉积,确定了藏北高原古大湖的存在。水准测量表明,在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以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在拔湖26m以下,发育有8~30条湖岸堤;一条明显的湖蚀凹槽则集中出现在拔湖17.5~19.8m的高度上,与纳木错和仁错的分水垭口的高度相当。纳木错沿岸和邻区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物的铀系年龄测定表明,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115.9~71.8kaB.P.的晚更新世早期;第6至第2级阶地形成于53.7~28.2kaB.P.的晚更新世中晚期;与湖蚀凹槽相当的湖滨相沉积则稍早于29.3kaB.P.;第2至第1级阶地,14C测定结果为2350~10390aB.P.。  相似文献   
998.
从冷科1井下部地层的归属探讨柴达木盆地成盆时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科1井是近年来柴达木盆地北缘最重要的一口科学探索井。因该井首次发现了巨厚的新地层,所以对该井的4666-5200m地层划分存在较大争议。前人主要依据孢粉资料把冷科1井4666-5200m层段归属为下侏罗统,也有人依据从该段发现的海相化石碎片认为该段为石炭系。本文从岩性组合、古生物特征、地震剖面、测井电性及水介质特征等多方面对该层段进行了分析,否定了该段为下侏罗统和石炭系的可能,认为该段为上三叠统。该研究改变了过去柴达木盆地始于早侏罗世的观点,指出柴达木盆地起始于晚三叠世零星分布的断陷沉积。  相似文献   
999.
用于同位素测年的自生伊利石分离纯化流程探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彦  陈文  杨慧宁 《地球学报》2003,24(6):622-626
沉积岩中自生矿物与碎屑矿物的分离问题是制约沉积岩定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浙江和川西地区的粘土矿物为例,介绍了沉积岩中自生伊利石与碎屑矿物的一般分离过程,具体包括悬浮液的制备过程、高速离心机的条件实验和8个样品的分级实验,确定了较佳的分级参数,并对分级后的各级别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分析。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随着粒度的减小,各种杂质的含量都在逐渐减少,在小于0.2μm的粒级中,已检测不出石英、钾长石、钠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等杂质的存在,其中有3个产品的成岩混层含量达到100%,说明本次实验的分离纯化流程是比较成功的。综合考虑粒度和自生伊利石的纯度,一般情况下,以0.1~0.2μg粒级的产品用于Ar-Ar和K-Ar测年较合适。但在实际进行年龄分析时,一定要先进行XRD和透射电镜分析,只有确定其成岩混层I/S的含量近100%(至少在95%以上)及混层中S的含量小于25%时,才可用于Ar—Ar和K—Ar年龄测定。  相似文献   
1000.
Abundant gold deposit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margin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Occurring throughout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and located in or proximal to Mesozoic granitoids, these deposits show a consistent spatial–temporal association with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magmatism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quartz lode or disseminated styles of mineralization with extensive alteration of wall rock. Their ages are mainly Early Cretaceous (130–110 Ma) and constra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metallogenesis. Sr–Nd–Pb isotopic tracers of ores, minerals and associated rocks indicate that gold and associated metals mainly were derived from multi-sources, i.e., the wall rocks (Precambrian basement and Mesozoic granites) and associated mafic rocks.Previous studies, including high surface heat flow, uplift and later basin development, slow seismic wave speeds in the upper mantle, and a change in the character of mantle xenoliths sampled by Paleozoic to Cenozoic magmas, have been used to suggest that ancient, cratonic mantle lithosphere was removed from the base of the NCC some time after the Ordovician, and replaced by younger, less refractory lithospheric mantle. The geochemistry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mafic rocks associated with gold mineralization (130–110 Ma) indicate that they were derived from an ancient enriched lithospheric mantle source; whereas, the mafic dikes and volcanic rocks younger than 110 Ma were derived from a relatively depleted mantle source, i.e., asthenospheric mantle. According to their age and sources, relation to magmatism and geodynamic framework, the gold deposits were formed during lithospheric thinning. The removal of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the upwelling of new asthenospheric mantle induced partial melting and dehydrat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lower crust due to an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The fluids derived from the lower crust were mixed with magmatic and meteoric waters, and resulted in the deposition of gold and associated met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